当前位置:龙符小说吧 > 晚唐浮生 > 第七十四章 布告中外之五

晚唐浮生第七十四章 布告中外之五(1/3)


八月也是云南收获的季节。

        过了中秋节后,很多地方陆陆续续开始割麦子。

        府兵孔二也放下了习练许久的刀枪,下到田地中,与家人、部曲们一起收割。

        老实说,这是难得一见的奇景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当募兵的时候,孔二压根不会下地,也看不起这种事。但为了自家利益的时候,他就愿意干了,而且干得很卖力。

        原来,武夫也是可以干农活的啊!

        云南的种植技术并不太过落后——当然,这是分地方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南诏的两京区域,或许是出于古滇王国的遗泽,或许是与中原的广泛交流,他们兴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十分完善,农具的生产、应用也十分广泛,总体产量并不低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这些区域如今都攥在朝廷手里,如推行郡县化、大量移民、清理户口的大理府、昆州、姚州、腾州、曲州五地。

        在种植品种方面,云南以稻、麦、杂粮的轮作为主。

        就这一点来说,甚至比中原还先进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北方区域,唐代以前,粟仍然是主要品种。进入唐代以后,小麦的种植比重日渐上升,中晚唐以来,甚至急剧增加——平心而论,种植小麦确实比种植粟米划算,产量略高一些,大夏也一直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小麦种植,尽可能取代粟米。

        南诏似乎直接跳过了种粟的阶段,稻麦轮作得风生水起,放眼望去,除部分区域外,大部分农田在秋收完毕后,种下去的都是冬小麦。

        通海都督府也不例外。

        在这个刚刚被改为通海州下辖建水、通海、江川、温富、八平五县的地方,来自江南的移民本不太熟悉种麦子,但在司农寺官员的指导下,经过两三年的适应,直接稻麦轮作。地力不够的时候,再种杂粮缓一缓,如此循环,渐渐有了起色。

        孔二家今年水稻亩产接近两斛,比麦子一斛出头的产量高出太多了,因此越收越高兴,收着收着,甚至哼起了杂歌小调。

        隔着一条田埂的小路上,十几辆马车艰难向西,往八平城方向而去。

        孔二直起腰来,却看到了不少高鼻深目之人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拔汗那工匠!”他心中升起了明悟。

        最近一年,通海州来了不少拔汗那工匠,几百户总是有的。

        擅长的东西很多。

        有铁匠,专门打制农具,解决了通海州农耕的燃眉之急。

        有皮匠,可以利用云南丰富的畜群资源,制作衣服乃至各类皮革制品。

        有木匠,可以打制各类工具、家具,甚至修建房屋。

        有裁缝,尤善制作吉贝棉布服饰,毕竟拔汗那就多这类东西。

        还有铜匠,专门制作铜器,而铜的来源则是昆州。

        最近一段时间,昆州附近陆续发现几个铜矿,最大一处位于新设的陇堤县今石林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今年通海州也发现了铜矿,位于通海县东北方今华宁县境内,燕王已派人前去勘探,确定矿山范围,准备开采冶炼。

        其实,云南多矿,又何止这几处?早在四年前,王师攻占云南之时,圣人就派人四处探勘,广寻矿产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几年下来,成果还是有一些的——

        姚州南边的山里今双柏县境内,有人找到了铜,试开一炉,煎炼成汁之时,上浮者为红铜,下沉者为银。云南道、姚州二级官府欣喜若狂,飞报圣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大理府那边也发现了铜矿,主要位于洱海那边的山里。

        剑川都督府境内,当地有土人冶炼“紫铜”,朝廷闻之,遣人查验,果然有矿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云南几乎全境有铜,每个州都有,区别就是大小罢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而随着这些铜矿的发现往往伴生金银铅锡等金属,所有人都知道,朝廷不可能再放弃这个地方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接下来,云南面临的将是蜂拥而至官人、商徒、军士、百姓,这个天南之地将迎来大洗牌,产生不可逆转的永久性变化。

        金银铜,朝廷都快想疯了!

        铜矿资源的丰富,极大提升了铜匠的地位,不少人甚至被赦免了奴隶身份,成为百姓,可谓人生的一次飞跃。

        马车之上,阿力也转头看向田里的孔二。-->>

更多章节可以点击:晚唐浮生,本章网址:http://www.lonfuwx.org/lonfu/91505/166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