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龙符小说吧 > 朕真的不务正业 > 第二百六十三章 该杀杀,该抓抓,该拔舌头拔舌头

朕真的不务正业第二百六十三章 该杀杀,该抓抓,该拔舌头拔舌头(4/5)

    “若是真的诛十族,按能有方孝孺后人在世?”

    “第一次说方孝孺被诛十族的在正德年间,由江南四大才子的祝枝山所写。那时距离靖难已经一百多年,之后这案子就开始被大量的谣言所充斥,各种细节被不断地补充,数代人,不断地加工最终形成的错谬,甚至可能鸠占鹊巢载入信史,可谓荒诞。”

    “仅仅是方孝孺这一个孤例吗?不尽然。”

    “至今仍有人说,成祖文皇帝非马皇后所出,乃是朝鲜母妃;还说成祖文皇帝借鞑靼强兵南下,占了江山,翻脸不认人,开始北伐;还说文皇帝割大宁卫、河套给北虏以酬鞑靼助军之功;丝毫不顾这大宁卫和河套是在英宗天顺年间丢掉的,诸如此类妄言荒谬至极,但是信者如云。”

    万士和说的这些事,可都是有事实依据的,不是胡乱猜测的妄言,方孝孺十族案,铁铉被摘了五官下酒吃等等,这类谎言,能够广为散播,可想而知,岁月史书的可怕威力,而这就是贱儒的生存之本。

    “妖书案?”朱翊钧眉头一皱,说到了他最近看到的一个事件,此刻在南衙查办的托名海瑞的《劾张居正疏》,这个妖书,就是万士和说的这些事儿。

    大明万历年间的妖书案不仅仅是两次涉及国本的妖书,《忧危竑议》和《续忧危竑议》,还有万历五年的《劾张居正疏》以及在万历十年托名高拱所写的《病榻遗言》。

    这些妖书案,在不同的关键时间,都对大明的朝局走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。

    “妖书案只是其中的一种,各种话本评书也是一种,陛下知道北宋末年的王禀吗?”万士和说起了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中的一个人物。

    “朕知道,太原守将,三千军守五万金兵,守了二百五十天,人相食战亡,太原沦丧,北宋灭亡。”朱翊钧还真知道王禀,金国两次南下的重头戏其实不在开封,而是在太原,只要太原被金人攻破,大宋最善战的西军就无法驰援开封。

    第一次金人南下,完颜宗翰从云中,也就是大同出发,攻破雁门关,一路南下直扑太原,连续二百五十天攻城,还是完颜宗望从开封撤兵,到太原和完颜宗翰一起进攻太原,最终才得以攻破。

    至此,北宋已经无力回天。

    王禀,就是那个苦守危城二百五十天,没有等到大宋援军的太原守将。

    太原原来叫晋阳,宋太宗赵光义攻破后汉都城晋阳,因为晋阳这个地方有龙脉,所以水火毁城,毁掉了1400多年历史的晋阳城,在北宋末年,太原只是一个围不过十里的小城。

    赵光义毁掉晋阳,的确断绝了龙脉,不过是他老赵家的龙脉,自始至终,两宋都属于不完全大一统的王朝,燕云十六州,是北宋永远得不到的梦。

    朱翊钧腚底下大明京畿,可是北宋做梦都想拿回的土地。

    朱翊钧有的时候也不能明白,为何后世那么多人对朱元璋和朱棣那么不满,燕云十六州丢了五百多年,而长江以北丢了两百八十多年,长江以南丢了百年,再塑华夏的两个君王,身上却被泼了那么多数都数不清的脏水。

    朱翊钧是皇帝,他知道皇帝有多忙,就那些个谣言,朱元璋和朱棣哪有时间去做?

    “在水浒传里,王禀是个残害梁山好汉的小人,民间也都认为王禀是高俅的走狗而已。”万士和略显无奈的说道。

    “这个得改一改。”朱翊钧听闻,也是一愣,做出了自己的判断。

    他了解到的王禀,和民间了解到的王禀,显然不是一个王禀,在朱翊钧看来,王禀是个充满了悲剧色彩的英雄,北宋对武夫极为苛刻,重文轻武的北宋对武夫之恶劣不必多言,而完颜宗翰在围困太原的时候,可没少劝降,但是王禀三千守孤城,挺了250天,坚决不降。

    但是民间对王禀的印象,大抵是里的那个坏人,高俅的走狗。

    “这就是风力舆论的奥妙,不能放任自流,不管不顾,只会蛮荒生长。”万士和十分确信的说道:“大明对于读书人实在是太过于恩厚了,该杀杀,该抓抓,该拔舌头拔舌头,任由他们胡说八道,这大明的公序良俗必然败坏,一如党锢之下,民不知法,法不束民,妄言塞路,百姓信什么,不信什么?”

    “在风力舆论这方面,太过宽纵,是今日舆论之大弊也。”

    “万太宰今日一席话语,令朕茅塞顿开。”朱翊钧真心实意的说道。

    至于对万-->>

更多章节可以点击:朕真的不务正业,本章网址:http://www.lonfuwx.org/lonfu/74109/268.html